关于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再思考
阅读: 850 时间: 2015-04-15 15:57:07 1

关于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再思考

12月15日上午,在常州市北郊中学高中部举行了全市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研讨会。

本次会议背景之一是,9月份,在省常中举行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推进会,在那次会议上,两所学校介绍省级课程基地申报方案,同时对我市的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工作进行部署。10月份,对全市20多所学校申报的30多项课程基地进行了材料评审,初步确定了10所学校。两个月来,我们非常关心2个省级课程基地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10所学校课程基地实施方案的撰写情况。所以,本次研讨会主要是省级课程基地学校重点围绕“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的怎样”等方面进行汇报。市级课程基地申报学校重点围绕“建设什么”、“怎么建设”、“怎样评估”等方面进行汇报。

参与汇报的7所学校9位教师都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彼此的介绍与交流,进一步感受到课程基地建设的这样一种趋势和氛围,以及参与学校一种执着的精神和智慧。教研室的负责同志以及市教育局的两位领导都作了一个很重要的讲话,为我们课程基地未来建设打开了窗户,看到了更多的美丽风景和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激发起我们更多的一种想像和创造。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试图改变过去以往的一种学科本位的观念,比如化学学科中“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观念这就是对上述观念的一种呼应和回应,更多的学科正在和越来越多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这是一种趋势,因为在学生眼里这个事件不仅仅涉及化学知识,还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知识在头脑中并不是一个学科一个学科分类建构的,而是镶嵌在原有的学生经验基础上的,并逐渐注入个人的理解生成的。

在这次研讨会上,常州市一中介绍的“《智能机器人》课程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给予我更多的一种启迪,“智能机器人”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形成的综合性学科,集成了运动学与动力学、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控制与传感器、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的先进理论与技术。北郊中学介绍的“环境教育”课程基地融合了地理、生物、化学、物理、天文等学科,这样的“跨学科模式,又称单一学科课程模式,即从各学科中选取有关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合为一体,组成一门独立课程。这样设置课程,能够一定程度弥补多学科课程模式中内容零散、缺乏系统的不足,使教育更富针对性与系统性,也利于课程的综合评价。”

当我们从学科本位走出之时,实现多学科的一种融合,这是不是我们的一种终极目标呢?不是。无论是单一性课程基地,还是综合性课程基地,它们都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功能,这就是育人功能。育人功能体现在多个方面,以下几点尤为关键: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追求和意志品质、创新和实践能力、洞察和选择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等,所以,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在育人功能上需要整体地架构,具体地体现,形成一个可观察、可测量和可评估序列。只有将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一种成长,才能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因此,课程基地建设的基本走向之一是从学科本位走向人格培育,发挥基地的育人功能。

高考,现在仍然是高中校不得不关注的重大事件。当我们建设课程基地的时候,我们需要问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的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吗?我们的学生能从正常的教室里走出吗?如果我们的课程基地建设不能和日常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那么,做这样的课程基地又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呢?但这样的问题我们想得越来越清楚的时候,我们会更加认识到课程基地建设就是为了教学、服务教学和发展教学这样的宗旨,是课程改革的再推进、再深化和再落实。

据我的了解,在省常中学习生物,学生全部是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特征。为此,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省常中生物课程基地着眼于生物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学习生物营造更好的教学环境。他们初步建设基础实验室(2个数码实验室、自然生命馆)、探究实验室(细胞生理实验室、发酵工程实验室、遗传实验室、生态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细胞分子与生化实验室、组培室、无菌室)等。通过教学环境的建设,试图更好地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教学,是需要环境的;环境,是需要建设的。正如,在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内容和主要任务的第一条就是“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

在学习环境的营造过程中,怎样更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呢?学科的核心思想和主干知识,又怎样在课程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有效地解决呢?这也是我们在基地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教学和创新教学,推进教学的改革。金坛市第一中学在篮球课程基地中有这样一个创意,就是自编篮球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篮球操的学习,掌握最基本的一种要领。

事实上,课程改革自05年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6个年头了,真正的教学形态发生变化了吗?前一阶段,刚好参加四星级高中的督导评估,在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您在教学过程中变化最大的是什么?选项是:A.教学方式的变化;B.教学理念的变化;C.评价方式的变化;D.学生观的变化。我将已经进行的督导评估的学校,就这个问题进行汇总和统计,共有1400多位教师参加问卷调查,选择A的占31%,选择B的占61%,选择C的占5%,选择D的占3%。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结果。

所以,现在在高中的教学改革中,特别是在课程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并不在于我们想了什么,说了什么,而是在于我们已经行动了什么,有了怎样的一种变化?因此,课程基地建设的第二个走向就是从教室学习走向实践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前黄中学的介绍中,我们可喜地发现,他们已经走在了前面,基本形成了区、市、省三级课程基地建设网络,全校所有学科都已经进入建设课程基地之中,这样一种全员式、渐进性的推进,势必形成一种研究、合作、竞争的氛围,必将促进课程基地建设走向深入和持久,这样的影响所产生的效益是难以想像的,对教学将会产生一种爆炸性的变革。我们有时常常质疑,前黄中学教学质量的高水平,不就是靠死揪吗?队伍建设的高质量,不就是聚焦几个人吗?事实上,我们从课程基地建设全员参与以及形成的三级基地建设网络来看,人家的教学质量以及队伍建设是有智慧的,是有方法的。

这里,我就想到上次在无锡参加的全省基础教育论坛(初中)一位领导的讲话,一个教师专业发展成功的几个要素,一是自己想发展的,二是自己的发展和学校希望的发展是同步的,三是自己的发展是坚持不懈的。是的,省里需要我们搞课程基地建设,学校又是想搞课程基地建设,这样就容易合拍,产生“共振”,这样的事情又怎么不容易做好呢?从某种程度上讲,省里就是给我们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这就是机会,机会对每一所学校都是公平的,关键是谁认识到这个机会对学校的发展所产生的一种长远影响,以及所采取的实际行动。

前黄中学的案例告诉我们,课程基地建设,不仅仅是学校里少数人的事情和责任,而是学校内所有人的事情和责任。同样,就一个区域而言,只有所有学校的广泛参与,才能更好地促进这个区域整体的发展。是的,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满园春色花满园。所以,课程基地建设的第三个走向就是从单兵作战走向共同发展,赢得学校和区域发展的机遇。

在同伴互助中,有这样一个隐喻,萝卜烧萝卜,无论你怎样的一种烧法,它们始终还是萝卜。也就是说,水平差不多的人,无论你怎样的一种交流和研讨,本质上参与研讨的人并没有多少变化。所以,有人说,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只要看他和谁在一起;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只要看他和谁一起走。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和是在一起的确很重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同样,在课程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和谁在一起,是很重要的。所以,高端引领,对于课程基地建设这样一个新生事物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一种影响。爱迪生曾经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但“百分之一的天才更重要”,这就是专家引领所产生的效果。

在前黄中学的介绍中,他们有这样一种专家团队,包括:教学专家、课程专家、工程专家、软件专家,通过这样一些专家的引领,更好地拓宽视野,融合社会资源,尽可能将最先进的现代技术应用到课程基地建设中,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课程基地的一种理解上的升华。因此,课程基地建设的第四个走向就是区域研讨走向高端引领,进一步把握课程基地建设的方向感和前瞻性。

搞科研、写文章的人都知道文献的重要性,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看一看别人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做到什么程度,有哪些经验和教训,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只有当这些案头工作做好之后,我们再来想一想我们的这件事情该怎么做。对于课程基地建设,这也不例外。因为,在这样的信息社会,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从头开始的。所以开始之前,大量的文献收集,“这是必须的”。在收集文献的时候,看一看国内外同类型学校这项工作或相似工作的进展情况,这是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纠结在文献之中,需要尽快地从文献中走出,这时就涉及一个问题:课程基地的定位问题。正如,GPS一样,无论你在哪里,它都能寻找到你的精确位置-经度和维度。同样,我们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到我们的参照系,根据学校的实际,定位在何处?这就是一个能否将事情做成的关键性要素。

我们知道,原创,这件事情是非常艰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课程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就不能原创一些事情。因为,无论怎样的一种学习借鉴,都必须植根在学校的实际,正如北郊高中顾松明老师所讲,“移民出良才,杂交出良种”

越是自己的,就越有生命,就越有影响力。说实话,学校教育并不像科研那样,有更多的原创性,其实只要真正地遵循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这就足够了。也许,成果并不是原创性的,但我们的过程却有许多原创性的一些内容。换句话说,要创造性地建设课程基地。因此,课程基地建设的第五个走向就是从继承性借鉴走向创造性实施,提高课程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课程基地,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方向永远比努力重要。一旦当我们找对了路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怕路远,我们就应该赶紧上路。课程基地建设,我们在路上,一路风雨,一路歌。

点赞是一种美德
1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