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综合改革大家说(12)丨新高考之下,教师的能力、素养如何提升
来源: 福建教育 作者: 任 勇
阅读: 719 时间: 2018-09-28 14:21:15 2


新高考来了,老师们准备好了吗?


新高考呼唤“新教师”,这里的“新教师”不是指新进学校的教师,而是教育理念、教学能力、自身素养能适应新高考的教师。


“新教师”,是熟知新高考之征的教师;“新教师”,是深悟新课改之态的教师;“新教师”,是知道新高考之下自身应具备什么能力和素养的教师。


新高考之征


新高考,有许多“新”。就教师而言,至少要研究高考命题新的立意,研究新高考的评价体系,研究涉及高中教学的新的修订和新的要求。


1

新的立意


高考命题立意,对教师科学合理有序指导学生迎考是至关重要的。高考命题立意,从2017年起,是“以能力与核心素养立意为主”阶段,相对强调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新教师”要先研究“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及考查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核心素养立意下的学科教学。唯有知高考命题之“道”,才能明学科教学之“策”。


2

新的考评


国家考试中心发布“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从顶层设计上回答了新高考的三个问题。“新教师”,要明晰“一体”是总体框架,“四层”与“四翼”是“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实现高考评价功能的理论体系,是考试内容改革的基础性支撑。教师要积极探寻“新考评”与自己所教学科的具体融合,宏观上把握教育方向,中观上谋划教学策略,微观上落实教学细节。


3

新的修订

教育部在新时代背景下出台了好几项“修订”,比如,今年年初,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具有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明确指出修订的意义之一就是“推进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的需要”。“新教师”面对“修订”,要积极研究新内容、新内涵、新变革、新要求和新评价,并将这些“新”融入教育教学中,做教育“新境”的践行者,在且行且思之中悟出“新道”,逼近教育的真谛。




新课改之态


新高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进高考改革与高中课改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就教师而言,至少要研究课改“新探域”,研究课堂“新观念”,研究课型“新样态”。


1

课改“新探域”


课改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进入了新的探索时期。教师如何深度开发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如何实施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如何进行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智慧地教学?如何开发或参与开发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课程?如何构建自己的魅力课堂?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助学者”?在一定程度上回应这些“如何”,你才能成为“新教师”。


2

课堂“新观念”


课堂永远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阵地”,课堂是什么?郑金洲教授认为,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理想课堂的价值追求是什么?是否可以这样说?理想课堂应实现知识传递的价值、探究创新的价值、人文精神的价值、交流合作的价值、个性发展的价值、适应未来发展的价值。


课堂“新观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课堂“新观念”,融入你的课堂了吗?我们不能要求在一节课里实现那么多的“理想课堂价值”,但我们期盼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充满智慧、文化和生命含量的理想课堂价值之“好雨”,能悄然润入学生的“心田”。


3

课型“新样态”


课改一路走来,取得了许多成果。在教学方式方面,人们更加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等,与之相呼应,前些年就应运而生了一些课改新课型,有以探究为主导的、以合作为主导的、以自主为主导的、以对话为主导的、以体验为主导的、以生成为主导的、以问题为主导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应该说,这些新课型破除了原有课堂存在的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的弊端。但不少教师在具体实施时出现了一些偏差,如“以探究为主导的课型”几乎都让学生在探究。一名教师,没有某个方面的主导,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但仅有一个方面的主导,又可能步入新的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


“新教师”应在凝练自己的主导课型的同时,融入其他课型优点,形成“一主导多融入”的课型。“一主导”体现自己的主张和风格,“多融入”体现教学的智慧和灵活。在课堂上,以“主导”(如“探究”)为主线,面对不同情境,该对话时对话之,该体验时体验之,该生成时生成之,以课型“新样态”满足学生成长的最佳需求。

“新教师”之道


新高考之征、新课改之态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内化新高考理念、彻悟新课改意蕴、调整教学思维、凝练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做好自身专业素养和技能素养的提升。换言之,新高考倒逼教师能力升级。


1

“新教师”当步入新境

为师有三境。


“教精其术”,一境也。术,是方法、手段和技巧。万物运行都有方法和规律可循,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则事半功倍;运用失当,则功亏一篑,这便是术的重要性。


“教明其道”,二境也。道是道理、规律等形而上的概念。今日教育之人,理应在“道”上做足文章,因为做教育就是一个明道、悟道、得道的过程。


“教取其势”,三境也。师者,不仅要具备形于外的“术”,具备涵于内的“道”,更要做到“道术合一”。道与术之间的“度”的把握,就是“取势”。教育之“度”,就是教育行为的恰如其分。学科教学中的示强与示弱、引趣与引深、深入与浅出、纠错与融错、讲透与留白、师讲与生讲、动脑与动手、旧媒与新媒、标内与标外、考生与考师、生编与师编、预设与生成、纵向与横向、课内与课外、热议与静思、传统与现代、知识与能力、智力与非智、大法与小法、通法与特法、规范与创新、导言与结语、理性与感性、教学与教“学”、“科内”与“科际”、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教书与育人等,你如何把握好“度”?

2

“新教师”当思研行著

教师,绝大多数是爱学习的,但仅仅学是不够的,还要在学的基础上,走向思、研、行、著的更高境界。“新教师”之路:学,思,研,行,著。


学什么?学科深学,这是教师的“看家本领”,教师在中学本学科内应该“懂一切”,那应是你的“精专”;教育恒学,教育人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学,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的学术敏感,才有最前沿的教育专业视域;文化广学,教师是文化人,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应该“懂一点”,那应是你的“广博”。


怎么思?学而我思,“我思故我在”,教育潮流多,“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只能多学;学而善思,用“活性的大脑”以思考的视角去学习,就能看到问题,更能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学而深思,思考得越深,消化吸收得就越多,能力提高就越快,“深度反思价更高”。


研什么?学科之研,教什么学科,你就要研究这门学科,“研”的境界是高于“思”的,学科的学问“深得很”;教学之研,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以研促教”多指“研究促进教学”;教育之研,研透教育的基本规律,我们就能以全新的眼光审视教育问题,以独特的视角透视教育现象,以理性的探索践行教育工作。


怎么行?行有理念,教师的行动要有符合教育本真本原的理想与信念,要有自己的“诗和远方”;行有主张,主张包含教师个体的价值、信念、热情,是名师教育自觉的关键性标志;行有魅力,有魅力的教师,学生就喜欢多亲近,学生就能听其教诲。教师的魅力指数越大,对学生的影响力也越大。


为何著?著为动力,著述的背后,是积极、坚持、勤奋、努力、奋斗,写作不止,动力永存;著为立言,有收获、有想法、有创新,就写下来,形成自己的教育观点,立一家之言;著为学者,要做一名“学者型”教师,既要“教”,又要“研”,还要“著”。

3

“新教师”当发掘价值


学科教育的价值远未被发掘出来,教师要有持续发掘学科价值的能力。发掘价值,就是超越“双基”,就是升华“三维”,更是走向“素养”。


发掘价值,发掘什么?发掘育人价值、智力(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价值、方法价值、探索价值、激趣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等。发掘价值的过程,也就是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新教师”要在发掘学科教育的价值中专业而幸福地成长。


发掘价值,师者何为?


一是内心觉醒。唯有内心觉醒,才会竭力而为地去研究学科价值、感悟学科价值。唯有内心觉醒,才会全力以赴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自觉地、智慧地、创新地将学科价值悄然无声地融入学科教学之中。


二是深度研究。深度研究,就是比别人多前行了一点点,走好学科教学的“最后一公里”;深度研究,就是比别人多探索了一点点,高考之事,“广、难、杂、变”,既给我们带来诸多挑战,又时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探索空间;深度研究,就是比别人多思辨了一点点,带着思辨去研究,才能有自己对新高考诸多问题的理性判断。


三是诗意教学。随意的课堂教学,是缺乏意境的教学,而诗意的课堂教学,则是教学意境的一种呈现形式。怎样让课堂教学步入诗意境界,是每个“新教师”着力追求的教学艺术。


四是思行而悟。当新高考来临时,任何彷徨、困惑、叹息都是没用的,唯有以教育者的勇气、执着和智慧去积极面对,先谋后动,精心实施,坚持思而后行、行而后思、思中有行、行中有思,在且思且行中悟道,不断优化迎考之策,去逼近新高考的真谛。


新高考呼唤“新教师”。师者,为新高考“赋能”,为新高考而“新”,时不我待。

来源:《福建教育》2018年第28期,有删节

文 / 厦门市教育局  任勇

点赞是一种美德
2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