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话作业(7):今天中小学教师在怎样设计作业——什么是基于单元的作业设计?
来源: 《基础教育思考者》公众号 作者: 高山里
阅读: 898 时间: 2022-10-19 08:23:39 4

通过前面两篇文章(1)今天的作业正在发生哪些深刻的变化——谈引领当前中小学作业设计的理念;(2)当前我国中小学作业发展变化的趋势,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中小学作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笔者认为这不过是“开胃菜”而已。随着2022版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这些变化将逐步凸显出来。为了大家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变化,笔者就《今天中小学教师应怎样设计作业》进行一些探讨,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同行们的思考。


01

什么是作业?


作业在国外最早出现在德国的学校。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Herbart )的教育思想逐渐影响欧洲的学校,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倡学生在课后运用和实践所学知识,这项工作被推广到家里进行,以留下更多时间在学校课堂搞教学,家庭作业因而成了课内学习的继续。

作业( homework )原指工人在下班之后、工厂外要完成的工作任务( Walberg & Paschal ,1995)。应用到教育领域,则指学生在课外的学习,或指学生不在教师直接监督下进行的学习( Devine ,1987)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作业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根本上具有以独立作业的方法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并使学生的技能和技巧完善化的使命” 。

在我国,“作业”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管子.轻重丁》,“行令半岁,万民闻之,舍其作业,而为困京以藏寂栗五谷者过半”,此处的“作业”指“日常生产活动”,与现代文中的“作业”有所差别,与《辞海》中对作业的解释(“作业”是“为了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类似。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中,就有关于作业的言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其中,“正业”即正式的课程,“居学”则指学生休息时的课外作业,既包括学生在业余时间应该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即指广义上的课程或作业,也包括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即课外作业。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教育类工具书对作业的界定大多采用凯勒夫的作业观。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外作业”的界定是:也称家庭作业。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上课以外的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课后的练习、作业或实习是上课的延续,通过各种类型的课外作业,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更加巩固与完善。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对“作业”一词的解释是:学生为完成学习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分为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两种;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作业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与创造才能的途径,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并对课外作业做了以下补充:(1)课外作业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自行设计或选择的内容;(2)课外作业不完全是书后练习;(3)课外作业可以是有关课程的学习活动,也可以是超越课程之外的学习活动。显然,上述有关作业概念的界定强调的都是比较单一的知识技能训练的目的观以及独立作业的形式,这种作业观对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确实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它把“巩固学生的知识,并使学生的技能和技巧完善化”作为学生家庭作业的唯一目的,且过分强调“独立作业”的作业形式,却使作业异化成了内容抽象、重复、枯燥,外在于学生、远离现实生活、学生被迫完成的苦差和负担,甚至成为教师延长课堂教学时间、教学管理和惩罚学生的手段。

《教育大辞典》中“家庭作业”的定义为:“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一般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台湾学者陈龙安在《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认为,作业是指学生在学校或者家中所做的各种课程,并指出“作”就是创作,本身具有“鼓励”、“进行”的含义;“业”,一种工作或学习的过程。所以,“作业”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或创造性工作的本质。

库柏等研究人员将作业的概念内涵定义为:“由学校老师布置的在非教学时间完成的任务。”

我国学者朱仲敏在《美国中小学家庭目的定位研究》一文中,从安排作业主体、完成作业时间和作业功能三个方面,指出“作业是教师设计的,由学生在家里完成的一种学习任务。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

王月芬(2013)认为,作业是指学校教师布置给学生并且利用非教学时间完成的学习任务。她(2015)又进一步认为,课外作业往往是作为课堂学习的继续,常用来巩固、消化、理解或迁移课上已学过的知识,是课堂教学工作的延续,是教学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丰认为,作业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承载学习内容,体现学习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任务。

也有学者认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窗口”。一般而言,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了解学情、完善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根据上述研究者对作业的理解,作业具有三个共同特征:

一是业与课内内容关系密切,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

二是作业要在课堂之外的时间(非教学时间)完成。

三是作业具有强制性的属性。有些研究者强调作业含有“创作”的功能,既然是创作的过程,那么作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作业又是工作或学习的过程,作业不仅仅强调结果,写作业的过程也应该被教师和研究者关注。


02

什么是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目标、学生学情、学生生活经验、考试要求(如中高考)和育人功能,选择重组改编完善自主创编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的专业活动。作为“作业系统”中的首要环节,作业设计对于整个系统起着指导与引领的作用,是确保“作业系统”内部各要素高效运行的基础。

首先,教师需要明确作业设计的指导思想立足“双减”政策的精神内涵,坚持立德树人与学生为中心(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科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导向,积极探索作业育人功能的实现,应该是作业设计的价值取向。

其次,要对作业设计特征加以明晰,方能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作业设计的重点和要求。作业设计一般具备如下五个特征:

一是科学性和精确性。作业的科学性指作业的语言精练、要求明晰、内容可理解等:作业目标精确性,则强调作业设计的目标导向性,它是减少无效作业、真正落实作业“减压赋能”的有效手段。这两个特性是好作业设计的基础要求。教师可以首先根据课标和教材总结出核心概念,再在核心概念的引导下将课标分解为可理解、可操作、可视化、易检验的子目标,从而实现作业的科学性和目标的精确性。

二是选择性和层次性。针对学生不同的学情进行差异化作业设计, 这既是作业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而解决该重难点的策略之一就是鼓励教师设计可供选择的作业,将统一要求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作业分层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有着特有的优势,但不可忽视“分层作业”的潜在隐患,即分层作业很可能会导致部分低水平的学生认为教师对他失去了高期望,从而放弃对自己的要求。因此,对学生不能进行显性的分层,而是将“教师提供不带有明显标签性的分层作业”与“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与能力进行作业选择”相结合,如设置“作业超市”——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选择分类中的“作业套餐”。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合理设置小组作业来弥补分层作业所可能带来的学生的分化。

三是趣味性和多样性。蒙台梭利认为,作业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开始,强调儿童应在自己感兴趣和能够完成的作业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如某小学通过布置“循环日记”和“漂流日记”等作业,使学生在趣味作业中,既分享和倾诉了自己的快乐和苦恼,又能够通过借鉴他人的优秀作业提高习作能力。趣味性作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作业效率。而多样性作业也能够避免单一作业所带来的枯燥感,还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迁移能力的锻炼。因此,教师可以紧密地与教学改革接轨,将作业的设计与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 STEM (S-科学、T-技术、E-工程、M-数学)综合性学习等相结合,创新作业形式,丰富作业形态,更好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四是系统性和结构性。作业设计的系统性即要求教师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有意识地提前规划作业。而作业设计的结构性则需要教师综合考虑作业中的各个要素,如合理设置作业的类型、难度、目标,平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的比例等。这两个特性的提出能有效减少教师作业布置主观性、随意性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更有规划地思考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

五是综合性和探究性。在当今的教育理念中,特别强调对学生合作、创新与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作业育人”指导下,许多学者对“作业设计”提出了“综合性和探究性”的要求,其中“实践性作业”“跨学科作业”“长周期作业”(如单元作业)这三类作业最为学者们所提倡。“实践性作业”强调“做中学”,相较于书面性作业强调知识本位的目标,它更注重学生实践、迁移能力的培养。“跨学科作业”强调学科的整合,这就需要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以更好地关联和贯通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作业观。而“长周期作业”以大单元作业为例,则往往以一个大概念对所有的作业进行统筹,然后在时间的长线中,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状态进行阶梯式作业布置,以实现一个长期目标的达成或核心素养的培养。由于长期性作业对于学生来说较难坚持,这就需要教师处理好作业的主线和支线关系,细化周期作业的阶段,并在每个阶段都提出相应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保持学生在长周期作业中的兴趣和专注力,从而真正发挥综合性和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能力的功效。


03

什么基于单元的作业设计?


单元是作业设计的基本单位。单元作业已经成为今天作业设计的基本思路。

1.什么是基于单元的作业设计?

这里的单元当然是指教学单元。单元是指同一学习主题下相对独立并自成体系的学习内容。这里的主题可以是话题、专题、关键能力或真实问题,还可以是综合性的项目等。教师进行单元划分时,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自然单元,即以教材原本的自然章节为一个单元;二是重组单元,即以某个专题、项目或学科关键能力重组单元,有学科内重组(如小说写作单元、说明文写作单元、实验设计单元、数据分析单元等)、学科间重组和跨学科重组。就教师而言,以学科能力或项目任务重组学科单元体系难度较高,所以教师以教材的自然章节为单元,是目前较为普遍且可行的做法。

基于单元的作业设计是指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作业整体设计。

2.为什么要把单元作为作业设计的基本单位?

课时,一般以知识点为学习重点,其最大特点就是知识的碎片化,课堂上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片片零散树叶,看不见树枝、树干、更看不到整棵树,即所谓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简言之,课堂是片段化、零散化、割裂化。而单元则具有系统性、关联性、综合性、递进性和相对独立性。可见,单元视角与核心素养所追求的项目式学习、主题式学习等是完全一致的。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既可避免教师宏观把握学科课程整体要求的困难,又可避免仅从微观把握课堂“碎片化”的问题。

3.基于单元的作业设计与基于大观念的作业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和基于“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上述四种提法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其目的都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换言之,基于单元的作业设计、基于大观念作业设计作和基于“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

基于单元的作业设计是要解决知识“散点化”和“碎片化”的问题,即在大的主题统摄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其中的主题,就是大观念。

什么是大观念?大观念(big idea)也被译为大概念、核心观念、核心概念等,通常表现为一个概念、主题、结论或观点、理论、原则等。学科大观念并非指学科中某一具体的概念或定理、法则,而是指向具体知识背后更为本质、更为核心的概念或思想。

以学科大观念来统摄和组织教学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观念、观点、认知”,有效解决“知识碎片化”问题。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具有普遍意义的大观念,实现知识的拓展和重构,并运用大观念来指导和解决具体问题。可以说,大观念引领下的学科教学是以高阶思维带动低阶思维、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

由此可见,大单元与大概念其本质上讲的是一回事,只不过大观念要根据单元(自然单元和重组单元)内容,才能提炼抽象出来。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综合性品质。这一综合性品质的养成,首先表现在个体的积极态度和主动求索的精神上。因为只有有了一种对知识积极求索的态度,才能积蓄探究科学知识,才能形成改善生活的力量。第二是表现在灵活的认知策略与行动效率上。独特的认知策略,使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是简单的记忆信息或积累经验,而是一种结构化、程序化的意义建构,它使知识“活”起来,也提高行动效率。第三是系统的思维和整体的认知。有了系统的思维和整体的认知,才有知识的网络化和结构化,才能提高问题解决的顺畅程度。第四是敏锐的洞察力与良好的心智模式,这也是核心素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单元作业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据。

基于“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其目的是“减负提质”“减负增效”,重点在改进作业的质量,但是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学生的核心素养。

4.基于单元的作业设计有何独特的价值?

基于单元的作业设计是指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作业整体设计。其独特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增强同一单元不同课时作业内容之间的衔接和进阶。统筹思考一个单元不同课时作业内容和要求,有助于加强不同课时作业内容与要求之间的关联,减少低水平作业在不同课时的简单重复,留出时间发展高阶思维的作业比重。

二是有助于整体设计与统筹分配同一单元各课时的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作业类型、作业时间、作业难度等,更好实现课时作业之间的统整性、关联性与递进性。

三是有助于系统思考单元整体培养目标、教学、评价、作业、资源等。从单元角度设计作业,就要思考作业、教学、评价等的相互关系,共同发挥作业与教学、评价等的协同作用,而不是孤立地设计作业。

四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设计作业,有助于提升作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培养教师整体把握学科课程和系统设计作业的能力,从而更好发挥作业对学生的发展功能,这也是基于单元的作业设计更为重要的终极价值。

点赞是一种美德
4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