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8日 星期五 农历:癸卯(兔)年十月廿六
用户登陆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导航
请选择
无匹配数据
新闻文章
学科资源
智慧课堂
每日一题
智慧考场
智慧作业
加载中
站长简介
网站帮助
网站留言
家长首页
新闻中心
家庭教育
父母必读
名人家教
休闲娱乐
教师专区
学生专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家长学校
>>
家庭教育
>>
家庭教育经验
距离2024年高考还有180天
李希贵:家庭教育的十大原则
作者:
李希贵
阅读:
260
时间:
2023-01-02 09:57:32
2
次
来自李希贵校长的
“家庭教育十大原则”,这十条原则,可以说是教育方法的基础。
殊途同归,最终都指向孩子社会情感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家长不需要先把自己培养成教育专家,按照这些原则,遵循背后的教育逻辑,可以为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提供强大支撑。
关于陪伴
0
1
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今天很多父母的生活常态,是时间往往安排得很满,却没有留给孩子的专属时间。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优秀的家庭教育是在和孩子的共同活动当中,父母有意无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很多父母,平时工作忙,和孩子在一起有时候忍不住就会启动训导模式,这其实是孩子最烦的。
事实上,只有在无目的陪伴中,孩子才能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坦露真实的自己。
这时候,教育不仅会自然发生,而且效果极其明显。
比如,可以每天和孩子共进早餐、晚餐,和孩子玩一些家庭游戏,或者在睡前进行15分钟的亲子共读。如果平时实在没时间,也可以定期在周末、假期和孩子一起爬山、逛公园、参观博物馆。
是爱把父母和孩子联系在一起的,陪伴本身就能为彼此带来深刻的满足感。
亲子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要比所有科学的教养方法更重要。
“教育学其实就是关系学”,在学校里面,师生关系好了,教育不可能不好。这个规律在家里也一样,陪伴的质量高了,孩子不可能不好。
关于底线、规则
02
咬住底线,放大空间
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前提是有底线。什么是底线?就是必须遵守的纪律。比如,“放学后必须按时回家”。
当然,孩子每个年龄段需要设置不同的底线。父母可以在每年孩子生日的时候,和孩子商量确定下一阶段的底线要求,并且充分向孩子说明理由。不见得听孩子的,但是要跟孩子阐述清楚理由。而且,底线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但是,只要孩子不突破底线,就尽量不要再过多地对他做纪律方面的要求。
如果除了底线,你还是没完没了地对孩子说“不”,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孩子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就会胆小怕事、不敢担当,更别提创新意识。
确定底线同时,还要明确,如果孩子达不到底线,你会对他采取哪些惩戒措施。这里的“惩戒措施”,指的是日常的一些小规矩和小代价。比如“吃不完蔬菜就不能吃肉”“完不成作业就不能玩玩具”等。
确定好这底线,可以把内容写下来甚至打印出来,一份贴在孩子的房间,一份贴在所有家庭成员都能看到的地方。
03
少用权利,多用规则
对于孩子,家长无疑是权威,拥有很大的权力。
但是,如果总是用权力来压制孩子,你的确可能经常“赢了”孩子。可孩子呢,却一次又一次地成了失败者。频繁失败的话,孩子要么会变得反叛,要么容易变得盲从。
事实上,咱们做父母的,真正需要的,不是“赢”孩子,而是“赢得”孩子,让孩子理解而且信任咱们。
所以,才要少用权力,多用规则。
规则,和第二条所讲的底线不同。底线是强制性的,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但是规则咱们不能单方面定,必须和孩子协商产生。跟底线类似的是,制定好的规则之外,父母也不能再随意地、无休止地对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了。
如果孩子不遵守规则,父母要和善而坚定。我们是要让孩子懂得规则的道理,而不是逼着他遵守规则。对于还没有形成良好规则意识的孩子,不要一次确定过多规则,可以先易后难,逐步完善。
关于习惯
原则二、原则三守住了底线,建立了规则,现在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去培养孩子各方面素养。
首先从习惯开始,从小帮孩子养成好习惯,会让父母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事半功倍。
0
4
设计策略,培养习惯
所有好习惯都不是天生的,而需要长期培养。但是好习惯的培养没有那么容易,往往孩子一哭闹、一撒娇,父母就心软了,放弃了。
咱们要做的,就是设计策略,给孩子一个脚手架,让他能比较容易地攀登到良好习惯的台阶上。
比如,几乎所有家长都想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那么以后只要出门,咱们就一定要带一个小书包,里面装上孩子最近最喜欢的书。出门之后,至于看不看,不那么重要。让孩子时时刻刻知道,即使出了门,我后面的小书包里也是有一本最近喜爱的书的。
仅仅这样一个暗示,其实就是一个脚手架。按照这样的自我认知和心理暗示,孩子就比较容易养成阅读的习惯。而不是父母天天在家里逼孩子“你要看书,必须看书”。
再如,你想培养孩子吃蔬菜的习惯,就不要把所有饭菜一起摆到饭桌上,要先把孩子必须吃但通常不喜欢吃的蔬菜端上饭桌,让他在食欲较好的时候先吃完蔬菜。
又如,你想培养孩子按时睡觉的习惯,就要规定好家庭作息时间,可以把睡前15分钟作为亲子共读时光,时间一到就开始共读。共读之后,孩子一般都会准点睡觉。
这就是“设计策略,培养习惯”,习惯不能一蹴而就,它是顺着策略渐渐养成的。
0
5
搭建阶梯,化难为易
培养习惯很重要,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急不得。
比如,一两岁的孩子刚开始学吃饭,用手抓可能是最得力的方式,但是饭桌上、衣服上,肯定会弄得一塌糊涂。但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会轻松地学会怎么样使用筷子和勺子。这不用急,到了年龄自然就会。
了解了这一点,
当孩子刚开始搞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就不要指责他。
家长自己不要怒火冲天,也不要代替孩子,他会自己越做越好的。孩子仅仅从吃饭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当中,就会感受到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这才是最宝贵的。父母要做的,是帮孩子搭建阶梯,化难为易。
再如,想让孩子整理房间,咱们最好给孩子一个需要整理的物品清单,并教他操作方法。有了这样的抓手,孩子就知道该怎么干了。这就是脚手架、阶梯。
又如,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可能让他从绘本一步跨越到文字阅读,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桥梁性的书”,就是插画版的文字书,帮助孩子提升阅读水平。
0
6
随时鼓励,定期反思
对于孩子,做家长的总是批评太多,表扬太少。我们看见孩子身上有什么缺点总忍不住批评,希望他变得更好。
退一步想一想,事实上孩子的行为,好的行为通常情况占85%以上,不好的只是15%左右。当我们认为孩子没有可以表扬的优点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看待孩子的眼光有问题。85%好的行为,我们为什么往往看不见?
所以,父母得培养这样的习惯:
随时对孩子进行鼓励。当孩子通过你的鼓励不断意识到自己的优点时,这些好的行为就会固化成他的习惯,让他闪闪发光。
那15%不好的行为怎么办?咱们心里得有数,单纯批评没用,我们应该做的是定期和孩子一起反思。
请注意,这两个词很重要:反思和定期。
反思,是帮助孩子对一定时期内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因,找到改进的方法。比如,上学迟到是因为赖床,赖床是由于前一天晚上拖延了上床时间,那么按时间睡觉问题就解决了。一起找原因,找改进的方法,这叫反思,而不是批评。
定期也很重要,不是每天说,看见就说,而是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一次,定期反思。
反思是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对孩子本人。每一次鼓励或者反思,都要谨记对事不对人。
关于学习
上述是怎么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习惯养好了,又该怎么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呢?
0
7
转移目光,发现潜能
咱们得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些能够影响世界的重要能力,只是每个人的潜能可能会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仅此而已。
如果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明显的短板,父母要立刻转移视线,去发现孩子其他方面的天赋
;转移视线不是放弃,而是帮孩子找到一条更开阔的道路。数学不好的孩子,可能在人文或者艺术方面有优势;不喜欢弹钢琴的孩子,可能只是在键盘类技能方面没有优势,可以尝试舞蹈、绘画、合唱和其他的艺术门类。
如果不愿意接受孩子天赋中的短板,非得盯着它不放,必然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造成孩子的对抗,不仅亲子关系变得紧张,也会影响孩子在其他方面可能的发展。
父母要做的是帮孩子激励自己,并让他发现自己的潜能。
0
8
多帮少管,供给资源
孩子之所以会犯错,往往是因为他没有资源做更有意义的事。父母要做的,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提供超出孩子预期的资源,让他在这方面的发展跟同龄人相比形成明显的优势。有了资源,孩子才会逐步形成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才会珍视自己的时间,热爱生活,进而珍爱生命。
如果希望孩子爱运动,父母可以给孩子买一些简易的体育器械,甚至做得彻底一点,把家里的客厅变成乒乓球场地,能让孩子运动,还能吸引孩子和同伴一起玩耍。
如果希望孩子爱读书,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去书店,也可以和孩子定期一起浏览图书网站,商讨购书计划。父母买,孩子也买,一起来挑。
如果希望孩子不看没营养的动画片,父母可以帮孩子找一些健康的纪录片、高雅的故事片,给孩子提供好一点的观看条件就行了。
关于关系、情绪
0
9
传递赞美,润滑关系
这一条太精妙了,一般家长可能都不太意识得到。
孩子往往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某个学科,老师也会因为孩子喜欢自己而反过来更加喜欢孩子,从而更容易发现孩子的优点。
关系好了,学校教育就会进入良性循环,家长就要促进这样的良性循环。
越是孩子不认可的老师,家长就得反复想办法在老师身上找到一些能被孩子认可的特点。你传递给老师的认可,也会慢慢影响孩子对老师的看法。
反过来,家长也要想方设法从老师那儿获得对孩子的认可,哪怕是一点点,然后及时传递给孩子。
当家长的,就得两头传递好消息,让孩子更喜欢老师,老师更喜欢孩子。
老师可能会一分为二地向你介绍孩子的情况,不光说优点,也会说缺点。把孩子的一些问题告诉你,不是向你告状,是为了方便你教育孩子。
这时家长就得注意,不要把老师指出的问题直接传递给孩子,这样容易让孩子对老师产生负面情绪。
10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之间难免会冲突。一旦起冲突,家长心情不好,孩子心情也不好。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其实屏蔽了整个世界, 当然也包括家长对他的教育。
李希贵校长的最后一条原则,就是为了应对冲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发生冲突,家长越是焦躁、恼怒地面对孩子,孩子的抵触情绪就会越强烈。所以,家长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心情。
你先冷静下来,再处理孩子的情绪。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让孩子尽情地倾诉或者大哭,或者让他静思,通过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听音乐、深呼吸等等方式来缓解。孩子的情绪平息之后,再跟孩子交谈。
家长可以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的讲述,而不打断他;可以用复述孩子的话去回应他,而不评价他,每一次复述其实都意味着“我听到了,我首肯”;家长还要思考孩子情绪底层的原因,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
要给孩子时间,相信孩子稍后会冷静思考。然后家长就可以有策略地进入下一个活动(家庭日常计划内的活动),比如说一起去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一起购物,一起整理书柜,等等。
以上十条原则,其实殊途同归,最终都指向孩子社会情感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选出你觉得最简单的一条,马上操练起来。只要开始行动,你就可以在自己或者孩子身上看到效果。
点赞是一种美德
2次
转发是一种境界
上一篇:
十条家庭教育法则请查收
下一篇:
写给正在焦虑的父母们(转给家长)
网友评论
登陆
本类热点文章
01
新学期,致家长!学校是你必须敬畏的地方!老师们,转起来!
02
如果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家长必读)
03
中学生的家庭教育
04
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父母
05
【荐读】写给女儿:我宁愿你不“善良”! 快转天下女儿吧!
06
赵小兰父母成功家教的秘诀
07
青春期孩子的六大需求
08
如何做成功的現代父母
09
马上开学了,请严肃地告诉孩子:学习肯定是辛苦的!全世界都一样!
10
教孩子学会理财的五大步骤
友情链接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央电教馆
中国社会科学网
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重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重庆市教科院
三峡教育网
中国教育考试网
重庆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网
365微信编辑器
重庆人才工作网
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
物理青蓝网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信心网络科技
中国教研网
爱拍 - 超清录屏软件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技术学
PPT模板
重庆十月科技有限公司
Apowersoft录屏王
随风飘逝的博客
百度
迅捷PDF转换器
央视天天把歌唱
硕鼠官网
视频解析加载(多个平台)
微信支持商户平台
京师云课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深圳市恒讯科技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中国教育出版网
熊猫办公
好课件
FastStone Capture录屏
熊猫办公
向日葵
椰子办公
研修网
研直播
百度网盘
核心期刊查询系统
觅知网ppt
百度直播
百度收录
人教社云教研
鸠摩搜索
重庆市教育学会
置顶